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

自愛自重的旅程

早早前,有位女朋友找我,分享了她的愛情道路歷程。

據她所述,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家庭溫暖,所以自己相當欠缺安全感。而開始了第一段戀情後,便沒有停止過戀愛。直到這個男朋友跟她說分手,她找了我,看看我可以幫到甚麼。坦白說,我自己幫不了甚麼的,因為不是我跟她分手,亦不是我要挽回這段感情。

當天聽她的故事,令我想起了幾句話:安全感需要由自己建立;愛是向內找而不是向外找。

而每次分手,她去乞求對方不要分開。其實,這樣做,只會加深對方對自己的厭惡感。有時候,撇脫點讓該離開的離開,比起向別人乞求來得有尊嚴得多。況且,明明是應該要分開,何必拖延了這麼久,自傷傷人。

而據她憶述,其男朋友一直都不喜歡她的橫蠻態度,二人每次因而吵架,她都說會改......但結果是怎樣,大家可以想像到。離離合合,她還是與那男朋友糾纏了一整年,結果,都是被男朋友正式分手掉。

不是評論、評價她的對與錯。只是想帶出一點:每次戀愛都有著其正面價值;每次戀愛都是我們的一次修行旅程,讓我們可以更新自己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改善、進化自己,而非讓自己在戀愛中逐漸倒退。倒退的愛,只會讓人感到厭倦,不願再投放力量入去維繫,讓人不願接近你。沒有安全感,每個人都會有這些時候,是不是隨便找個戀人便能填塞這個空間呢?答案當然是「否」。為填塞沒有安全感、填補自己空虛感而找來的伴侶,斷不會經過細緻揀選,多半是但求就手、隨意拿回來。這樣沒有質量的愛情,難怪現今社會的男男女女,不斷說對方的不是了。

求對方原諒自己,表示自己願意改過自身,這一點值得讚賞,假若是有誠意地改善自己。若果只求一時口快,而隨意作出的承諾,這將不會是有效益的道歉、改過,因為你的道歉,是家常便飯,長時間都放在自己的衣袋,以備不時之需。真正的道歉,是自己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問題、過失,而自己亦真心願意改善從而令自己變得更好,這樣道歉才是有效益的。

小故事

一個二人愛的故事。

話說,兩個素未謀面的男子,因為在同一個機構單位下工作,逐漸產生情愫。

兩個人年紀相差三年,背景並不一樣,姑且用AB來稱呼二人吧。A年紀較大,二十多年來未正式戀愛過,他一直都希望可以找一個人來一起同渡下半生。B背景資料不多,以A 的認識,B 是重友誼、乖巧、博學多才、能歌善舞的一個好好先生。

本來,A B 沒有任何關係,但因為B 的洋名比較獨特,讓A 較多提及。結果在某次聚會中,A 被其他同事指由朝到晚都提著 B。及後因一次未能進行的飯局,開始了他們二人的䁔眛。

一次終於一起當更,當然,A 約了B 一起食午飯啦。


及後,二人間中都會進行文字通話,因B 比較被動,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由A 主動撩B 談話。有一次,AB在閒談之際,B道了第二日的工作時間給A 知。這是B 少有地向A提出約會的意思……當然,第二日兩人去了食午飯啦。之後,BA說了一堆話……大致為B 說自己不英俊,很醜樣。A 認為他很「靚仔」,更話B 唔靚仔的話,A 要回家去了。

之後的不定時,A 都會約B 食飯。每次B 都會給A 帶來不少新話題,亦讓A 了解B 更多。例如他的朋友、同學、事業、工作等不同範疇;當然,A 也讓B 了解自己更多。總的而言,雙方彼此的了解都增進了不少。

若果問,現在二人關係進展如何呀?嘻嘻,其實他們二人仍在了解對方中,尚未正式在一起。也許您會問,為何二人這麼久的時間還未在一起?我只能回答,這二人都是比較慢熱的,大家都是喜歡細水長流式,而不是時下流行的即興式、快餐式戀愛。可能在現今的物質型社會,他們算是稀有物種咯。

欲知結局如何,且留意下回待續。

香港巴士 = 夕陽行業?

香港,由一個小漁港,發展至今時今日一個繁華的都市,香港的海陸交通對社會發展作了重大的貢獻。

五六十年代,香港工商業急劇發展,加上有大量南下的難民帶來無限量的勞動力,當年政府銳意在香港中上環一帶發展,巴士接駁渡輪曾經成為九龍居住的上班人士重要途徑。港英政府更在1972 年完成香港九龍首條連接通道:海底隧道。

而於1979年,更完成首段香港地下鐵路:修正早期系統(觀塘至石硤尾段)。當年因為香港陸路交通幾近飽和,政府早於1960年代初作出集體運輸研究,確立了現時的觀塘線、荃灣線、港島線。當年還包括一條由火炭出發,經東九龍連接梳士巴利道地底,經尖沙咀碼頭出維港,以林士街為總站的「東九龍線」。但因種種原因,這條線路最終要到 21 世紀才興建。

時至今日,正在建造中的鐵路網絡,覆蓋率更會進一步提升。市民十分鐘步程可達車站入口範圍更見縮小,按客流量預測,在未來數年陸續通車的西港島線、南港島線(東)、觀塘線延線將會從其他交通工具吸納一定數量的乘客,巴士路線重組勢不可擋。

早前,運輸署連同新、城兩巴向區議會發出路線重組建議。有區議員指重組會令居民沒有選擇,只能使用鐵路,並且要轉車數十次才能到達巴士原來覆蓋的目的地。運輸署及巴士公司,對個別路線重組,或者會有「開天殺價,落地還錢」的成份,但內裡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巴士公司對個別路線的看法。例如計劃在南港島線通車後將會取消的隧道路線671,由於要途經較多繁忙路段、班次又疏落,故此路線的客量相對較低,經營狀況屬一般。590、590A、90、90C、97數條路線亦計劃併入590一條路線或縮短總站位置,被指「逼人搭貴車」,相信若果要能夠縮短、取消路線,票價方面一定要有所下調,讓居民不會「被搵笨」,才能有望通過重組計劃。

有些巴士迷盲目要求「保巴」,還說甚麼巴士公司應該如何做好個別路線,𧦣其與鐵路競爭。就以「路線629系」為例,629是來往金鐘站與海洋公園的直通路線。一般單程行車時間要25-30分鐘,若果遇上香港仔隧道、海底隧道一帶交通擠塞,行車時間更可長達一小時......但南港島線通車後,乘客到達金鐘站時,只需步行數分鐘,便可直達南港島線月台上車,屆時節省下來的時間,可以達數十分鐘。而且金鐘開出後,下一站便是海洋公園。按港鐵預計的行車時間為 4 分鐘。若由尖沙咀出發,整體時間約需20分鐘。試問,您是遊客身份來港旅遊,您會選擇短時間到達目的地,以換取更多的遊玩時間,還是堅持要塞車一小時,令自己玩樂時間被幹掉?

有不少巴士迷認為,巴士公司將不少路程冗長、營運不佳的路線取消,改為開辦些特快路線,令他們失去了遊車河的空間,其實,他們有沒有想過,巴士公司用賺錢路線補貼落一些有相當大競爭而虧本的路線,意義何在?

以香港西區為例,長期以來居民只能靠巴士、電車、小巴往來區外或到上環站接駁鐵路。但電車路沿線是海味舖集中地,舖頭要經常出貨入貨,它們使用的貨車,往往是龐然大物,一倒車,就會令行車停頓, 途經該路段,隨時無端端塞車一段長時間。結果衍生了西區途經海傍道路前往市中心的特快路線,如5X、18P,更常常客滿,何解?

乘客乘車模式改變,亦是此類特快路線開始盛行的原因之一。以往交通不發達,乘客或多或少逼於無奈而要坐路程、時間冗長的路線,當年設計路線時,儘量顧及不同乘客的需要,而途經主要道路。現今,乘客追求快捷方便的交通服務,若要乘客坐緩慢兼隨時遇上大塞車的長途車,乘客或許寧願以鐵路替代。現時的隧道路線,不少乘客都不會坐足全程。雖然鐵路要上上落落,但整體而言時間比起坐巴士快一半,故此乘客寧願上上落落,都不願坐這些隨時在隧道口一帶塞車半小時的隧道路線。

而巴士公司亦樂於為現有巴士路線網絡進行提升速度工程,提高路線與鐵路的競爭,不致於因車速越行越慢而令乘客流失至鐵路。

香港巴士的角色,由主要運載乘客轉變為點對點、接駁服務,個人認為無可厚非,而且亦是巴士的生存之道。所以說巴士已成為夕陽行業,並無道理,只要巴士能夠開拓、吸納不同類型的客源,巴士斷不會因為鐵路的大幅擴展而大幅萎縮。

最低工資,最高工時

過去數年,坊間一直都有談論著最低工資、最高工時的問題。卒之講左好幾年,實行左最低工資。今年五月一日更將最低工資調升至 $30 大洋。

成功推行最低工資後,近年就講最高工時。講起呢兩樣野,過去有好多人有談及,我都唔講佢既好壞,好壞其實應該係由用家自己去評價。反而有樣野想講下,就係到底搞最低工資既人,係咪真心幫班打工仔既呢?

記得孫柏文曾經講過,外地搞最低工資,原意係為保障一眾男人,好讓女人乖乖返屋企湊仔做家務,等男人出去搏殺。香港呢?呢個最低工資保障既,又係乜野人呢?

香港最需要最低工資既人,包括有保安行業、飲食行業。點解?因為呢兩個行業部分既打工仔,做到隻野咁先得幾千蚊人工,想病都無時間。

之但係,有部分行業既人工,確係反映緊市場價值。供過於求,當年係飲食業寫照。大把人等住入行,僱主點會有誘因出高薪請人!今時今日?有左最低工資,呀豬呀狗都走左去做保安。。。點解?個個貪保安唔使咁辛苦,至少有開工、有收工,唔使好似飲食業咁,隨時唔知幾點收工。況且,保安行業又唔使全日屈住身洗碗、唔使企足全程,所以,以前大把人等住去做洗碗,家下變成出到 40蚊一粒鐘都無人理。你去睇下樂樂、活活,由朝到晚到話要高薪請人,但都唔太多人蘇,就大概明白,最低工資既威力有幾咁大。

到底,係咪要一刀切,全人類都有最低工資既保障呢???民粹主義既朋友就會有衝動想查我家宅,衝入黎我屋捉住我條頸。。。好老實講,一刀切,意義不大。開始實施最低工資,僱主們就用削減工時降低成本。樂樂計過條數,每晚九點後只留一名收銀員管維他命M,好等其中一個收銀員工時可以減少。坦白講句,自金融海嘯後,企業業績曾經低落,於是乎延長營業時間,希望可以「賺得一蚊得一蚊」。

到後來實施最低工資,企業要再面對新增成本。加上其他各方成本齊齊上升,企業、公司面對的壓力更大。企業即使不是上市公司,亦要為其發展、盈利目標、員工上下大細、公司高中低層負責,交功課,斷不能像那班口口聲聲要幫打工仔爭取乜、爭取物既議員,只空喊口號。作為企業經營者,就有責任為公司長遠發展定目標,好讓企業可以持續經營下去,才是對員工、股東們負責。

社會責任,當企業幹出一定續後,當然要回饋社會。所謂「取諸社會,用於社會」,但若以民粹主義,強行要求企業不可賺取盈利,這又是甚麼道理?且看看十年前曾興起的「社會企業經營模式」的社企,到今天還有多少間生存下去?只蝕不賺,誰能負擔得來!除了亞洲電視,經營者蝕完五六年後進行止蝕,將蝕本之門交由另一人繼續......

最低工資、最高工時,對某些工資水平與工作時間嚴重不對稱的行業而言絕非壞事,但若果強行將此等措施在全部行業推行,則產生漣漪效應,結果令全民受罪,全行業均欠缺人才......何苦呢!